“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东乡县按照州委、州政府打造“百亿级”畜牧产业的部署要求,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省州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抓手,通过大力扶持发展养殖示范户、养殖示范场、养殖示范村、养殖示范乡镇,示范引领带动全县群众真养实养、多养多收,打出了奖补扶持、品种改良、龙头引进、品牌打造组合拳。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群众参与度高、带贫见效快的到户产业扶贫路子,不断发展“羊产业”,壮大“羊经济”,“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靶向施策,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决定成败。东乡县坚持党政齐抓、县乡同频、干部群策,立足群众发展意愿、着眼产业振兴需要,把羊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政策导向,制定“一户一策、精准到户、供种扩群、构建体系、达标奖补”的帮扶政策,先后实施了“155”奖补、“4343”牛羊达标奖补、规模养殖场建设奖补、畜牧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奖补、促进羊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1+5方案)等20多项政策措施,奖补覆盖面不断扩大、政策落实更加精准、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有力推动了羊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群众由“粗放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变,二是养殖规模从“传统养殖”到“规模养殖”的转变,三是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目前全县5.3万农户中,养殖户有4.2万户、占79.25%,其中羊存栏20只以上的1.68万户、占40%,羊饲养量从2018年的154万只增加到220万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5369.4元增加到7695.5元,羊肉产量从2018年1.72万吨增加到2.48万吨,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018年10.17亿元增加到23.42亿元,其中肉羊产业产值从2018年4.25亿元增加到12.6亿元(占比从2018年42%增加到现在54%)。
融链成网,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了持续促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肉羊全产业链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按照“种、养、加、销、服“五位一体”导向,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紧盯良种繁育、肉羊育肥、活畜交易、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拓展、产品销售等重点方面持续发力,推广“引育繁推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发展路子,确保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实现农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粮草先行稳基础。积极探索“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在巩固2个20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基础上,结合撂荒地整治,推广种植优质饲草3.23万亩,大力推广玉米裹包青贮技术,通过实施粮改饲项目,全县饲草料供应从2018年19.7万吨增加到26.5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有效缓解了饲草不足问题,降低群众养殖成本。龙头带动提效益。先后有碧桂园、厦临公司、兰州鑫源、燎原乳业、金强实业等20余家企业进行投资或者参与羊产业发展,引进培育了大湾种羊场、伊东羊业、凤山凯盛、龙泉东羊、大树石拉泉、坪庄合兴源等一批新兴养殖经营主体和良繁基地等13家,实现了“十百千万工程”,即全县万只规模龙头企业5家、千只以上羊场17家、百只以上养羊大户1100家、30只以上养殖户1.35万户基础母羊存栏达38.9万只,年杂交改良羊25余万只,有效带动了羊产业快速发展。项目驱动激活力。成功申报全省唯一一个以肉羊产业为主的总投资18.76亿元的国家级肉羊产业园(6大工程26个全产业链项目),构建了“一核·三区·多基地”的现代肉羊产业园布局。配套设立了肉羊研究中心,高标准建成了年可加工优质饲料6万吨饲草料种加销一体企业1家,年实现交易量50万只牛羊交易市场1家,年屠宰能力达30万只屠宰加工企业2家,年可冷藏配送牛羊肉10万吨冷链物流园1个。同时紧紧围绕沿路经济带发展定位,启动实施了投资近2亿元的东塬农家乐产业集群项目,大力发展以东乡贡羊、东乡手抓、东乡全羊宴、东乡平伙等为主的餐饮示范店和农家乐,进一步提升了羊产业发展后劲和整体竞争力,彰显了特色优势,打通了羊全产业链循环“脉络”。防疫保险保生产。一是通过培训、招引、选聘、返聘等方式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强化了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及职能;按照每个乡镇5名防疫人员的编制,配齐配强了2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力量;村级层面从养殖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懂技术、会管理、有经验的“土专家”中择优选聘了206名村级防疫员。二是实施了500万元的防疫体系及应急储备设施建设项目,对县级动物实验室、乡畜牧兽医站和村防疫兽医室进行了化验冷藏等设备配置,完善了服务功能。三是按照“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原则,全覆盖开展春秋季动物防疫,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切实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持续扩大养殖保险覆盖面,牛羊投保率100%,按照政府补贴80%—90%保险费用(即建档立卡户补贴90%,非建档立卡户补贴80%)、农户自筹10%—20%(即建档立卡户自筹10%,非建档立卡户自筹20%)的方式,每年完成肉羊保险25万只。为羊产业发展提供了“事前”“事后”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科技创“芯”,夯实产业发展“新底座”。品种培育铸核“心”。依托州肉羊研究院平台资源,提升县肉羊产业研究中心运行水平,集全州优势资源推动羊产业发展。完善以县级种羊场、扩繁企业为主导,各乡镇扩繁场为主体,扩繁户为补充的三级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累计建成13家扩繁场和良繁基地,建设人工授精站点29处,实现基础母羊存栏38.5万只,年杂交改良羊28余万只。同时,实施了良种扩繁奖补项目,县域内选择基础较好的千只以上的良种羊扩繁场10家,每年新增引进良种湖羊基础母羊500只,澳洲白、萨福克等肉羊种公羊10只,每家每年奖补100万元,连续奖补3年。聘请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组建6个技术团队开展繁育改良工作,积极开展“东乡贡羊”品种培育选育工作,年内依托12家良种羊繁育基地开展了以澳洲白、萨福克等国外进口肉用种公羊为父本,东乡本土羊和湖羊为母本的杂交改良工作,共开展绵羊常温人工授精7800例、产羔13900余只,授胎率达85%,产羔率达210%。经测试,杂交肉羊提前1个月达到出栏体重,产肉量比本土羊提高20%,加之肉质鲜嫩,一只杂交肉羊比本地土种羊可多卖100-200元。绿色循环发展“欣”。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积极推进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全面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对小规模养殖户示范推广羊粪堆肥发酵还田技术,对128家规模养殖场(200只以上)补助修建堆粪场、无害化处理池,配套购置清粪铲车、吸粪运输车等机械设备,做到变废为宝,为养殖户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大大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走上种养循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进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示范,为打造“东乡贡羊”甘味品牌擦亮了绿色底色。数字化建设未来“信”。通过引入LET畜牧电子采集技术,示范建设“东乡贡羊”标准化示范养殖场5家,实现了养殖生产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溯源科技化。实施了肉羊产业一体化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完成了“云上东乡”移动端管理平台,可进一步实现手机管生产、做交易、办理农业奖补、保险、春秋防疫、监测检疫等服务,畅通了全县农产品在线交易渠道,为农产品溯源和农业大数据应用拓宽了数据源,以肉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从业主体(养殖场、合作社、农户)为中心,连接县乡村三级涉农在线监管服务,采集良种、育肥、活畜交易、屠宰加工、肉品销售、消费溯源等信息,以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生产的精准指导,服务产业发展决策。
品牌重塑,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品牌底蕴塑源头。2022年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成功发布了《地理标志产权 东乡贡羊肉》《绿色食品 东乡贡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东乡贡羊质量安全追溯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东乡贡羊屠宰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东乡贡羊酮体分割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东乡贡羊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绿色食品 东乡贡羊肉营养品质与安全性检测评价》5项技术标准和东乡贡羊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营养品质与安全性监测评价及可追溯体系2项评价体系。通过实施严格的监测监管,从源头上确保东乡贡羊质量品质,推进东乡贡羊品牌建设。品牌引领焕新生。以品牌化打造提升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县餐饮美食协会、东乡贡羊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引领助推作用,积极打造东乡肉羊品种类群品牌和绿色羊肉产品品牌,“东乡贡羊”列入第一批“甘味”区域公用品牌26个“好中优”农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入选2022年十大甘味精品品牌、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东乡手抓羊肉”荣获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共用品牌保护奖,品牌影响力和羊产业综合效益全方位提升。同时积极推进甘味品牌建设,组织申报了“东乡贡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东乡平伙羊肉”“东乡冰抓羊肉”商标注册,伊东羊业、麦清尘公司等8家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品牌宣传名远扬。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开设的“甘味”品牌旗舰店及省内20多个“甘味”品牌直营店,设立东乡贡羊品牌系列产品展销柜台,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在全国数千家东乡美食餐饮店叫响“东乡手抓”等系列品牌,全方位拓展销售渠道,持续放大品牌效应,全面提升东乡肉羊产业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助推全县肉羊走向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养殖产业效益最大化。